越了解生蚝,我就越不了解人类
发布时间:2018-05-01 10:44:02 浏览: 次
“牡蛎又名蚝,是1种贝类生物,生活在海洋沿岸,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在咸淡水交界处的生蚝肉尤其肥美,肉质丰腴,嫩若羊脂,营养价值堪比牛奶。结合课文可见,牡蛎的特点是是折射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实质和人民利欲熏心之本性。”我依然记得我的初中语文课上,张老师介绍牡蛎时那扭曲的神情。
我们那1代成都人对牡蛎的全部印象,仅仅来自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她们的吃法很高雅,用1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1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张老师读到这里,明显能感觉到他的喉结在起伏,作吞咽之状,有同学举手问道:“张老师,为何要把蛎壳扔到海里啊?”
“小资产阶级的通病,自由涣散”,张老师强作镇定地回答。
那是1998年,13岁的我们也被这类高贵的吃法感动了,纷纭举起稚嫩的拳头,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控诉起了于勒1家人的虚伪善变,发誓此生1定要和这类腐朽的生活划清界限。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生物专业。实事求是地讲,这个选择和当年张老师的谆谆教诲干系不小。当时满腔热血和求知欲的我,1心想要深入研究牡蛎和资本主义的神秘联系。我当时想,或许勘透了牡蛎,就可以找到解救全球3分之2水深火热人民的方法。
研究生我选择了贝类养殖学方向,师从中科院海洋研究生副所长。
我对牡蛎的第1个了解,来自于它能自由转换性别。牡蛎能够根据环境转换性别,至于为何要转换性别?我的老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都没有研究出结果,我就更没发言权啦。有研究人员认为其性别转换和水温有关,理由是在月平均水温为13⑵0℃时,雄性个体比例高;月平均水温升高至20⑶0℃时,两性比例接近,当水温降落时,雄性比例又增高。我曾问过所长为什么水温低时雄蚝比较多,所长说由于女的比较怕冷。
还有1个研究结果:在养殖场作对照实验,发现在优越环境条件下,雌性牡蛎占多数,而在营养条件差时,雄性牡蛎占多数。所长告知我由于女儿要富养。
最后我把所长问得不耐烦了,他说你还有啥问题1起问了吧!我扭摇摆捏地说,我有1个大胆的问题不知当问不当问。。。
“甚么?”
“雄蚝要是在水里遗精,然后过了1段时间它又变成了母蚝,那它那些在水中飘零的精子能让自己泰安工作服库存怀孕吗?”
所长沉默了,他说你这个问题有点超纲,学术界还没有进行过相干研究。他建议我将此问题立项,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题目。
我谢绝了所长的建议。由于我惧怕出现这样1种极真个情销售要不要换工作服况:经过DNA检测,我发现天下所有的生蚝都具有完全1致的DNA序列,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同1只生蚝的后代,大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公司为员工购置工作服如何做帐中反复怀上自己的孩子,然后构成了今天的庞大种群。这样的结果会让我崩溃的,我是个传统的男人,接受不了这类伦理怪象。
我的第2个待选毕业论文方向是《生蚝为何这么紧》。尽人皆知,生蚝之所以蛎壳禁闭,难以开启,是由于它有着强悍的闭合肌,而经我考察文献研究发现,18世纪之前的生蚝,其闭合肌是远比现在弱小的,究竟是甚么事情造成了那短短几10年中生蚝的突变?
我在18世纪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注意到了这个名字:贾科莫€€卡萨诺瓦,意大利大情圣,欧洲陈冠希,自称1生中有116个情人,其中不乏叶卡捷琳娜大帝这类显赫人物。听说卡萨诺瓦为了保持自己的性能力,每天要吃40个生蚝。欧洲的生蚝大概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对人类的冷淡,它们的求生欲致使自己进化出了更坚韧的闭合肌,虽然这对为了吃能够造出个戴森球的人类来讲不算啥技术困难,但是毕竟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对本身的保护。
我曾做过1个实验,把卡萨诺瓦的画像放在1盘生蚝眼前,然后用有道词典里的意大利语发音反复播放“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这盘生蚝当时就怒了,以致于我把他们放到烤箱里烤了20分钟都没法将壳撬开。在杀父之仇眼前,生蚝们突破了自己的生理极限。
我的第2个实验被称作“薛定谔的蚝”,生蚝作为宏观物体,和基本粒子具有1种近似的属性:在视察之前,生蚝可能处于开壳和闭壳两种状态,但人类1旦进行视察,生蚝的未定状态立刻塌缩为闭壳。是否是很像薛定谔那只不知死活的猫?最少在摄像机发明之前,人类是永久不可能得知1只生蚝的开闭状态的,由于你看见生蚝的同时,生蚝也看见了你,它1定会闭壳。后来我用摄像机完全记录了生蚝的平常生活,发现在无人状态下,它们壳的开闭就跟人眨眼睛1样寻常,1旦有人进入视界内,所有的生蚝都会立刻塌缩成闭壳。和基本粒子具有波的属性不1样,生蚝的这类性质是由于它看穿了生活。
我顿时有点讨厌卡萨诺瓦这个人,你说你乱弄就乱弄吧,为啥对生蚝这么狠,害得现在人类和生蚝弄这么僵。我对18世纪之前的那个田园时期悠然向往,那时候没有喊麦、没有雾霾,开生蚝也没这么费力。
后来我还是放弃了这个研究方向,越是深入研究,就越觉得人类对它们不住,每次开蚝时,我就可以感觉到那小小的闭合肌里包含着的强大气力,乃是数百年来的深仇大恨。这让我不寒而栗,乃至后来我都不敢吃生蚝了。这个后果很可怕,好在我及时悬崖勒马,更换了研究方向。毕竟,为了吃我可以出卖灵魂,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的第3个论文方向,是《论生蚝和环境保护》。生蚝的鳃可以吸水,它的粘液能捕获浮游生物和微粒,再吃下去。就这样,它们在吃饱的同时也净化了水里的沉积物和藻类。1英亩礁群上的牡蛎1天可以过滤水2400万加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生蚝具有不同味道的缘由,咸味、黄油味、甜味、金属和淡味的,乃至是香瓜、黄瓜或福建人味。那是由于它们吃进的海水和食品味道不同的缘由,和本身品种无关。
同时,生蚝在礁石上聚集构成的天然屏障可以抵抗巨浪,能够从波浪中吸收最多93%的能量。这减少了海水腐蚀或洪水带来的财产损失。有人乃至斟酌用生蚝代替乱石堤和防水壁,从而下降花费。《进击的伟人》里人类用伟人筑墙,现实生活中人类用生蚝筑墙。每当洪涝灾害来临时,人们在堤坝上边抗洪还可以边吃生蚝,岂不美哉。
可事实上,人类是1个完全不晓得感恩的物种。前段时间丹麦海滩生蚝大量繁殖,丹麦人不但没有感谢生蚝们净化了他们的海域,还试图引进中国人来消灭生蚝。我在论文结尾作出以下结论:正犹如《进击的伟人》里人类创造伟人用于战争需要,结果被伟人反噬。结合生蚝的美味、净化海水、阻挡水灾等天使般的特性,我认为生蚝是史前文明人为创造的生物,如果我们继续肆虐下去,恐将遭到生蚝的殊死反扑。
最后我的论文没取得通过,所长说我学的是生物专业,不是社会学,让我将研究方向回归到生蚝的生物属性上面去,而不是成天纠结于人类和蚝类的外交关系。
终究,我将论文题目定为了《牡蛎的利他属性》,这看上去是在研究生蚝的群体行动,实际上我的初衷是研究生蚝的社会属性---吃。我想知道为什么生蚝在秋冬季最为可口。大家都知道,北半球的吃蚝季是9到12月,南半球则在4到7月。有人认为冰冷的海水中细菌含量较少,所以这段时间的生蚝最合适生吃。---但这跟味道和口感没有关系,顶多是更加卫生而已。
我在研究中发现,之所以春夏的生蚝肉质不好,极可能是由于生蚝在4月进入交配期,它们为了吸引异性,拼命减肥,故而脂肪含量下降,吃起来就像在嚼鸡胸肉。为了找到支持我这1假定的论据,我对发情期的生蚝进行了跟踪视察,在其间我发现了不可思议的事实:生蚝是人类以外,唯1真正具有利他主义的生物。
我在跟踪发情期生蚝时发现,同1片海域的生蚝,其交配频率是大相径庭的。某些生蚝拼命地日,某些生蚝则对打炮完全没有兴趣,其他生蚝在身边徐徐蠕动,它完全置若罔闻。我把性交频率高的生蚝和性冷漠生蚝分开做了体检,发现前者的健康和强健程度普遍超过后者,1开始我认为是机体强健致使前者性欲更强---就和运动员由于大量的运动和健身,使得雄激素分泌多余,致使性能力高亢1个道理。后来我在对比中发现两个事实,1是那部份性冷漠的生蚝即便不落入人类之口,其平均寿命也比炮王生蚝们短很多。第2个事实更让我震惊,1个炮王生蚝要是生了病或受了伤,它立即就会变成性冷漠生蚝,而其性欲的降落和伤病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我得出1个结论,生蚝们在漫长的同人类斗争史中,发现了交配期的自己不合适食用的事实。因而,生蚝群体就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老弱病残的生蚝主动放弃交配,让自己的肉质变好,合适食用,从而被人类吃掉,而那部份年轻强健的生蚝则在看似狂欢的交配中偷生。只有我知道,交配只是生蚝的保护色。
在论文答辩时所长问我,生蚝何不全部投入交配?那样所有的生蚝都不合适食用,岂不是能集体活过春夏。我反问所长,传说中青藏高原上的驴群和狼群打架时,常有老弱之驴强行突围狂奔,你知道这是甚么行动不?所长说我知道,这是在用自己当钓饵,分散狼群主力,过去的人类在突围战中也常这么干,这是真正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我说,生蚝也是如此。
“你的意思是,生蚝阳痿,是1种诱敌?”
“是的。”
“也就是说,生蚝先进化出了自由变性,以保证死得只剩1个了也能自体繁殖,然后又进化出了主动阳痿以保存有生气力。这1切仅仅是为了从人类的血盆大口中生存下去?”
“是的。”
“越了解生蚝,我就越不了解人类。”
最后这句话,我写进了我的毕业论文摘要。从那时起我就坚定,我的生物学家职业生涯还未开启就已结束。由于我学生物的初衷是了解生蚝,进而找寻到解救3分之2人类的方法,而现在我已了解了它全部的故事,并且得到了答案:人类没救了。
我没必要再继续研究下去了。
但我和生蚝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回到成都,我开了全成都第1家生蚝馆,起名“于勒小馆”。我的馆子只卖生蚝,世界各地的生蚝,法国的吉拉多奶香浓郁,澳洲的Tasmania甜如苹果,日本的Senpoush口感嫩滑,巴西的圣卡塔琳娜细腻鲜美。反正大家都没救了,还是吃才是正事。
每一年春季,我的于勒小馆都会闭馆小半年,改卖羊腰子。由于我不忍在那个时节吃掉那些舍己诱敌的伟大生蚝,有人偏爱阳痿生蚝是他的事,我做不到。
去年12月,正是馆子生意最好的时候,某天深夜,在打烊前来了1个老年客人,带着他的儿子。
我只觉这戴着金丝眼镜的老头10分面善,但又想不起来是谁,因而我躲在柜台里偷偷视察。我听见他问儿子,知不知道这家餐馆为啥叫“于勒”?,儿子说不知道。他说:“爸爸当年当语文老师的时候,印象最深的课文就是那篇《我的叔叔于勒》,课文里面,于勒叔叔贫困潦倒,以卖牡蛎为生。牡蛎又名生蚝,是1种贝类生物,生活在海洋沿岸,特点是。。。”说到这里他顿了1下,“好吃”。他盯着手里的生蚝说道。
我终究认出了他,他就是我当年的语文老师张老师。
张老师没有认出我,而是继续给儿子上课,“这课文我至今都能背得,特别是这1段: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她们的吃法很高雅,用1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1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爸爸,为啥要把蜊壳扔进海里?”儿子发问,
“原汤化原食。”张老师边吞下1大坨蚝肉边含糊不清地回答。
张老师您变了,您也开始弄资产阶级自由化了,我在心里默默地念道。
我们都会变的,不是么?
-END-
转自“拳王的故事”(部份转载)